敬请参观

下醍醐

醍醐寺

广阔的佛教寺院醍醐寺坐落在京都市东南方,由圣宝(832-909,圆寂后以“理源大师”之名广为人知)于874年创建。寺院与日本皇室拥有千年以上的深厚渊源,在历代天皇的眷顾下蓬勃发展。醍醐寺作为佛教总本山之一而闻名,对于日本人而言,更是文化价值不菲的古刹。由于醍醐寺是真言宗醍醐派的总本山,故亦成为知名的“西国三十三所观音灵场”中最重要的朝拜圣地,同时更是平安时代传承至今的修验道当山派(融合佛教与山岳宗教两种信仰)的本山。

灵宝馆收藏的75537件国宝及430件重要文化财,因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于1994年被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醍醐寺之名源于表现山泉水滋味的日语“醍醐味”,意为“本质纯粹”。

空海(774-835,圆寂后以“弘法大师”之名广为人知)曾确立真言密教,是日本最知名的僧侣,而圣宝大师即是其徒孙。日本的真言宗是传承至今的两大密教宗派之一(另一宗派则为藏传佛教),源自大乘(摩诃衍那)佛教衍生出的金刚乘教。据说,圣宝大师经佛陀指引来到圣水涌出之地,日后即在此处创建了醍醐寺。圣宝亦是修验道的开山始祖。

醍醐寺由三宝院、下醍醐、上醍醐三大区块构成,范围覆盖整座笠取山。山脚下的三宝院是醍醐寺历代住持的住处;另有下醍醐,该区域寺院众多、佛堂林立,构成醍醐寺的主要建筑群。下醍醐下方还有京都最古老的建筑“五重塔”,其附近是1935年落成的灵宝馆。灵宝馆内收藏寺宝,数千件贵重文书、佛像、画作等大量国宝会在常设展及不同时节的特别展中展出。上醍醐则坐落于笠取山山顶,由圣宝大师于9世纪开创。

醍醐寺有幸受醍醐、朱雀、村上三名笃信佛教的天皇眷顾,曾于897年至967年间被开发和扩建。然而16世纪时因遭遇应仁之乱及天灾,寺院大半被毁坏。不过日后丰臣秀吉(1537-1598)终结战国时代并一统天下,从武将晋升至关白的他大举翻修及改建醍醐寺,造就出今日所见之模样。

请参观下醍醐的伽蓝。

西大门

西大门位于醍醐寺主要寺院群“下醍醐”入口,收藏两尊仁王像。现存的门由丰臣秀吉(1537-1598)之子丰臣秀赖(1593-1615)于1605年重建而成。

两尊仁王像分立于大门两侧,作为东亚佛教寺院入口的守护神而广为人知。雕像于1134年落成,流露出平安时代沉稳庄重的雕刻风格,被指定为日本的“重要文化财”。而雕像不怒自威的握拳姿态及壮硕的肌肉线条,则是镰仓时代以后常见的仁王像特征。

两位仁王中,一王张口,另一王闭口,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举动相当耐人寻味。此种源自古印度文化中的音节“阿”与“吽”,象征宇宙的始与终、生与死,被纳入真言宗的信仰中。其实这与基督教中表示神性的希腊字母“阿耳法”和“敖默加”亦极为相似。

两尊雕像最早设置于已不复存在的南大门,日后才改迁至西大门。

清泷宫本殿(重要文化财)

清泷宫本殿是一座“镇守社”(祭祀镇守之神的神社),供奉醍醐寺总镇守清泷权现与真言宗密教的佛陀。目前的建筑于1517年落成,建于被烧毁的原建筑之上。清泷宫本殿的对面是朝拜本殿的清泷宫“拜殿”(一般信众参拜的建筑),兴建于16世纪后半叶。本殿与拜殿各自独立的建筑式样源自神道教的传统。为避免俗人擅闯神明居住的圣域,故另建拜殿。全日本的神社几乎皆遵循这一做法。

本殿的镇守神清泷权现,是空海(774-836)从中国传入日本的守护神。她是海与雨的造物主——印度的裟伽罗龙王之第三龙女。当她前往中国,在空海的传法师傅惠果居住的青龙寺守护密教之时,巧遇空海,于是便与空海一同东渡日本。据说空海入定(静坐修行)后,圣宝开创上醍醐,并立下在此广传密教之愿,清泷权现便降临此山,镇守寺院。清泷权现在中国时名为“青龙”,后改为加上三点水的“清泷”,意指其渡海飞来。另一方面,“权现”字面意为“化身”,表示发祥于海外的神或佛以暂时的姿态“转世”为日本的神祇。因此近代以前的日本佛教会将国外传入的教义与本土信仰融合,试图使佛教的佛性与神道的神性合二为一。

毎年4月1日至21日是“清泷权现樱花会”,期间会举办各式法会及盛典。其中,祭祀神祗的樱花盛典渊远流长,重现了太阁丰臣秀吉(让权后的秀吉)举办樱花盛宴时的场景,是春日京都值得一观的活动之一。届时身穿传统服饰的一列长队会于寺内缓步游行,其场面之壮观,吸引着全国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金堂(国宝)

金堂是下醍醐的主佛堂,被日本政府指定为国宝。该建筑最初建于926年,在之后的600年间曾遭两次焚毁。尤其在应仁之乱最为严重的1470年,整座佛堂几乎被付之一炬。日后丰臣秀吉实施大幅改筑,金堂作为其中一环,由纪州(和歌山县)汤浅的满愿寺迁筑至此。

金堂的迁筑事例实属罕见。该建筑最初建于平安时代(794-1185),进入镰仓时代(1185-1333)后,曾在纪州被修复,最后于桃山时代(1568-1600)重建。正因其历经3个不同的时代,方使如今的金堂展现出各时期建筑特色于一身的样貌。

金堂内药师如来坐镇中央,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随侍两侧,另有随金堂一同迁入的四大天王守护神像。四大天王像精雕细琢,充满男性力量之美,据说造于镰仓时代(1185-1333)初期,然而持国天王与增长天王或许是后来增设的雕像。整件作品流露出平安时代(794-1185)的沉稳风格,据学者推测,作者应来自于以奈良为主要活动中心的禅宗工坊。

醍醐寺的僧侣会在金堂内举行诵经等惯常的佛教活动,其中最知名的仪式非每年2月23日举办的“五大力尊仁王会”(另有耳熟能详的别名“五大力”)莫属,其历史可追溯至907年。仪式前,逾千名的全体僧侣将在佛堂祈祷求愿,而这一过程会持续一周。普通民众亦可参与该项仪式前的法会,一同祈祷。“五大力”的一大亮点是“举年糕”比赛,参赛者需举起巨大“镜饼”(日本年糕的一种),最持久者胜出。在五大明王的庇佑下,男女需各举起150公斤及90公斤的镜饼,奉献一己之力,以祈求无病消灾、身体安康。

金堂内部 金堂正尊药师三尊(重点保护文物)

在金堂的中央供奉着药师三尊像(中央:药师如来;两侧的侍者: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可以说这三尊像是模仿平安初期的檀像雕刻的镰仓初期复古作品中的佳品。 在药师三尊的左右,还有守护四方的四天王的立像(平安时代)。

五重塔(国宝)

国宝五重塔是京都现存最古老的木造建筑。936年,朱雀天皇为其父醍醐天皇祈祷冥福,着手兴建五重塔,历经15年竣工。此塔高38米,而塔顶13米的相轮(塔顶上方的金属部分)约占全塔高度的三分之一,尽显平安时代(794-1185)佛塔的庄严氛围。塔的底层内部墙壁绘有被指定为国宝的壁画。

壁画之一的“两界曼荼罗”在真言宗中广为人知,以图解形式描绘了金刚界与胎藏界的型态。金刚界诠释永恒不变的宇宙法则,胎藏界则诠释佛性的原动力。二者结合即为两界曼荼罗,象征日本密教形而上学的重要阶段。

另一幅壁画描绘的是真言宗祖师“真言八祖”。真言宗的一大特征,便是由师父亲自向弟子传授始祖创立本教的由来及其教义。这幅绘制于佛塔中央的壁画,大大提升了寺院的整体价值。两幅壁画弥足珍贵,是10世纪平安时代佛教的代表画作,同时亦象征着密教的重要教义。

五重塔初层壁画 平安时期(国宝)

五重塔这座建筑物自身不但被指定为国宝,其一层内部的壁画也被独立指定为国宝。

这些壁画被认为是日本密教绘画的始祖,将两界曼陀罗的诸神和真言八祖像描绘得淋漓尽致。这些是仅存的十世纪的绘画,但是创作年代却很明确,作为佛教绘画的杰作而获得很高的评价。 尤其是其中的真言八祖空海像,是现存的日本最古老的空海画像,从这个意义来说也是非常珍贵的。

不动堂

不动堂位于散布着众多厅堂的下醍醐,造型小巧,供奉五大明王。除供奉明王之外,不动堂亦是焚烧护摩的坛场,以祈求世界和平与繁荣。其名取自五大明王中最为重要、位于正中央的“不动明王”。

不动明王本是起源于印度的古老神明,也是日本佛教中的守护神,更是山岳信仰的诸神之一。醍醐寺因与修验道关系密切,故不动明王的存在便随处可见。堂前举行的焚烧护摩仪式相当知名,熊熊烈火营造出的壮观景象,以及僧侣们浑厚有力的祈祷幻生出的神秘之音——这些皆堪称非凡体验。仪式上,还时常可见信众专注聆听之姿。

真如三昧耶堂

真如三昧耶堂作为下醍醐区域内最新的佛堂之一,于1997年落成并举行请佛仪式。此处原是法华三昧堂,顺应朱雀天皇(923-952,在位期间930-946)的意愿于10世纪40年代创建,后在应仁之乱最为严重的1470年被焚毁,成为当今佛堂的前身。

真如三昧耶堂内,本尊释迦牟尼涅槃佛像,刻画出其圆寂的姿态。世界各派佛教正典中皆有此教义与佛像的印迹。

祖师堂

祖师堂由义演准后于1605年创建,他是彼时醍醐寺的住持,亦是16世纪大改筑工程的核心人物。堂内供奉着空海大师与开创醍醐寺的圣宝大师,两位伟大僧人的雕像便安置于此。

祖师堂原本作为真言宗寺院中最重要的佛堂之一,是僧尼修行生活的主要场所,醍醐寺的祖师堂也不例外。每年6月15日,祖师堂会举行“降诞会”,以纪念醍醐寺开山始祖圣宝之师——空海的诞辰日。

观音堂

下醍醐的观音堂本以“大讲堂”之名闻名,然而收藏观音像的上醍醐准胝堂于2008年因雷击而遭焚毁,故本尊观音像被移至大讲堂,后得名“观音堂”。

观音像造于1798年,仅于每年5月公开,为期一周。由于宗教缘故及对神佛的敬畏,大多数日本寺院及神社对开启神龛帷幕皆有严格限制,观音堂亦是如此。另外,供奉有神圣雕像的神社通常门扉紧闭,“开扉式”即是为纪念神社难得打开正殿大门而举行的仪式。

堂内供奉多尊雕像,包括真言宗教义中占有中心地位的二佛。一是阿弥陀佛如来,他拥有无量光和无量寿,同时是净土宗及日莲宗的本尊。这尊阿弥陀佛如来像造于平安时代(794-1185)后期。二是大日如来,他是真言宗密教本尊,亦是宇宙化身。

观音堂是知名的“西国三十三所观音灵场”中第11处朝拜圣地,可在此获得准胝观音的御朱印。

辩天堂

辩天堂供奉艺术与知识女神“辩才天”。辩才天是来自印度教及道教等其他宗教的福德众神“七福神”中唯一的女神,备受世人爱戴。七神可带来各异的恩德与财运,17世纪后便以目前形象为人所知。辩才天源自与智慧、音乐、艺术相关的印度教女神,通常以弹奏琵琶的形象现身。

辩天堂建于1930年,以纪念醍醐天皇逝世满千年。该堂不向公众开放,仅可通过格栅欣赏内部祭坛,不过即便如此,辩天堂仍是醍醐寺中最知名的拍照景点之一。辩天堂采用朱红色的木材,在白墙的衬托之下,充满日本神道教的经典元素,可为信众消灾解厄。半圆拱桥下是鲤鱼池,坐落于树林之中,氛围庄严肃穆。尤其入秋后,枫叶与银杏叶红黄交映,更具魅力。不妨来古时高僧的起居处“寿庵”一边饮茶一边欣赏辩天堂,定能享受片刻的幸福时光。

成身院(女人堂)

位于通往上醍醐的登山口,由于古时候女性从此处登山参拜山上的诸佛,从而通称为“女人堂”。现在的本堂被认为是江户初期重建的。供奉着的主佛是山上的准胝观音的分身。本堂前依次供奉着不动明王、理源大师、弥勒菩萨、役行者和地藏菩萨。

报恩院

醍醐寺第三十五代主持宪深,将原上醍醐的极乐坊作为其活动场所,从此更名为报恩院。后来,受后宇多法皇之命迁至下醍醐,明治时期迁至于此。

这里每天下午1点之后焚烧护摩,向本尊不动明王祈祷阖家平安,生意兴隆,除厄招福,并在堂前祈求交通安全。

灵宝馆

位于下醍醐境内的灵宝馆是一座博物馆,兴建于1935年,专门用于收藏寺内的7万余件国宝及其他宝物。其藏品规模宏大,曾于世界各地的大型展览中展出,向世人传递日本佛教美术及其文化之精髓。灵宝馆会于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特别展,由馆内专家及知名博物馆的“学艺员”(类似策展人)指导,极具参观价值

木造金箔的药师三尊坐像堪称醍醐寺最大型的国宝,亦是常设展示的亮点之一。本尊药师如来的两侧安放日光菩萨与月光菩萨。药师如来能治病除苦,因此佛教一经传入日本,对药师如来的信仰便迅速普及开来。本尊造于913年,被视作京都最古老的佛像,采用平安时代(794-1185)中期的贞观样式,将药师如来的慈悲之心再现于世人眼前。佛像的细腻衣褶与魁梧身材对比鲜明,令人印象深刻。佛像原本位于山顶之上的药师堂,后为避免干燥环境对其造成影响,由人工搬运至灵宝馆,目前一年四季皆可瞻仰。

在常设展示的佛像中,更为重要的当属五大明王木像。佛像本位于上醍醐五大堂,后移入灵宝馆。在佛教艺术中,明王常身具多臂,手持武器或动物,面露怒容,呈现佛陀智慧及慈悲,镇压诸般邪恶欲望。雕像为等身尺寸,采用单块扁柏木雕刻而成,具备平安时代(794-1185)初期特征,不过衣褶的表现手法却较为公式化,因此亦或许出自于11世纪。其动作激昂却不失平衡,灵动中富有生气。这组“重要文化财”以其独特罕见的纤细肢体而闻名遐迩。真言宗中,明王的地位举足轻重,仅次于佛陀及菩萨。

各明王分别代表着不同的美德、恩惠和基本方位。其中,不动明王坐镇中央,手持麻绳与宝剑,周围则环绕着军荼利明王(南)、大威德明王(西)、金刚夜叉明王(北)、降三世明王(东)。大威德明王是平安时代(794-1185)的作品,其他的则是江户时代(1603-1867)初期的产物。

于灵宝馆盛开的“醍醐大垂枝樱”身干挺拔,树龄高达180年。馆内还植有超过40株樱花树,据推断,其中有着100年树龄的染井吉野樱在京都同品种中,堪称最古老的巨树。虽在2018年的台风中严重受损,不过日后依旧能刚毅矗立,继续绽放着迷人花朵。